Jill
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UID 2
精華
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|
|
淨土法門與臨終關懷
淨土法門與臨終關懷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希望長生不老,但死
亡不會因人們的懼怕而消失,這是我們的常識。現代醫學的進步,可以減輕許多人患病時的痛苦,但絕不能使人長生不死。某些疾病的確會對瀕死的患者帶來極大的
痛苦,於是有的病人就希望早日結束生命,隨之「安樂死」應運而出現;也有些老年人不希望自己因久病臥床而給別人添麻煩,免得年輕人把他看成累贅,因而希望
早些死去,這樣又往往產生「自殺」。
為了減輕臨終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,科學家致力於運用科學的心理輔導方法,高超的臨床護理手段,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和生理痛
苦,讓彌留之際的傷病人員平靜安祥地告別人世,於是「臨終關懷」研究應運而生。據說「臨終關懷」的研究,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,即使調動醫學、社會學、
心理學、倫理學、護理學的科學工作者,還難以使人「優死」。
隨著人們對死亡認識的深化,「安樂死」也開始被社會所承認,但其與「臨終關懷」相比,則後者更積極,更能符合多數人的意願。直到現在為止,人們總覺得「安樂死」也好,「臨終關懷」也好,都遠遠未能解決患者懼怕死的心理。
我們佛教徒與一般人不同,人們忌諱談死,佛教徒是懂得生必有死,是最能正確對待生死的。同時,在我們佛教中早有一套最好的「臨終關懷」方法——淨土宗的臨
終助念。我們佛教的其他宗派雖然也很重視生死,然其操作卻不如淨土宗那樣處處可行。特別是淨宗的教義與修持在正視死亡方面早已渾然一體,這是社會上所有
「臨終關懷」方法所望塵莫及的。
淨土宗最基本的依據經典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,佛陀早就告誡我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
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、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這給學佛者鋪了通往西方極
樂世界的金光大道。但要想真正達到「一心不亂」的境界,是非常不易的,臨終時「心不顛倒」亦很困難。那麼,達不到「一心不亂」和「心不顛倒」者是否還有往
生極樂世界的可能呢?我們再來讀一下《無量壽經》中的法藏比丘之第十八大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於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十九大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,臨壽終時,假令不與大眾圍繞、現其人前者,不取正
覺。」二十大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植諸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國,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」
讀了上面幾段引文之後,我們可知:
1、淨土宗主張依靠自力的同時,還可以借助他力的救度。自力,就是修行者本人平時的修持功夫,包括唸佛靜坐、持戒及利他行為所積累的無愧感與自信。他力則
是借助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的接引。借助於他力,則可以極大地提高衰弱的垂死者不懼死亡的意志力,減少恐懼感帶來的痛苦,特別是精神上的痛苦,這是淨土宗的特
色。其他宗派如果否定他力,那末除了少數意志堅強者才能達到,對淨土宗人來說是輕而易舉地正視死亡的境界,而一般人因為本來就有把死亡視為人生與自然抗爭
最終失敗的偏見,因此死到臨頭時的恐懼更加劇烈,結果痛苦到極點而不堪忍受。
2、淨土宗行者一心唸佛、心不顛倒,他一定是全神貫注於唸佛,如此即能喚起對淨土宗教義中死亡即往生的嚮往,唸佛動作與嚮往心念的相互配合,必有助於壓倒
對死亡的恐懼。如果在臨終前出現兩者之間任何不連貫或動搖,則會影響往生者的情緒。故曆代祖師大德總是強調往生者的家屬等,絕不能以俗事打擾,以免牽動往
生者的情慾而影響正念。弘一大師在《人生之最後》一文中就提到:「若病重時,神識猶清,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,盡力安慰。……令病者心生歡喜,無有疑慮。自
知命終之後,承斯善業,決定生西。」「臨終之際,切勿詢問遺囑,亦勿閒談雜話,恐彼牽動愛情,貪戀世間,有礙往生耳。」又說:「命終前後,家人萬不可哭。
哭有何益?能盡力幫助唸佛,乃於亡者有實益耳。」在其他有關往生助念著錄中,都有提及,限於篇幅恕不再引。
3、淨宗的臨終助念方法,是創造臨終安祥往生不易被打擾的環境之保證。淨宗行人瀕捨報時,如果有僧人、居士勸慰和助念,這就是最大的臨終關懷。這樣,就可
以從外界的氛圍到內心心態,從一生修行到臨終一刻,給謝世者作了妥善而週密的安排,並且也取得很好的效果,《淨土聖賢錄》的記載就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。瀕
死亡者與助念者心態的高度統一,體現了助念這一淨宗獨特的臨終關懷方式,有卓著的功效與悠久的生命力。
我國的臨終關懷事業剛剛起步,雖然現代醫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倫理學都能對其發揮重要作用,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面臨死亡者的精神比起衰弱的肉體更脆弱
的一面。如果有宗教方面的依託,則可比無宗教信仰者死得更安祥,親戚朋友也可以減少悲哀。為此我們講,慈悲的佛教信徒應勇敢地擔負起「臨終關懷」這一社會
公益事業的重任。
淨土宗的臨終助念,在佛教史上一直閃爍著燦爛的光芒,佛教寺院將其列為常規。在《百丈叢林清規?住持章卷第五》的《遷化》一節就明確地指出:「臨寂時至,
凡伴病者,齊聲唸佛,以助往生。」本世紀初以來,特別是二三十年代後,淨土宗經印光大師等大力提倡之後,更盛行於世。淨土寺院及蓮社、唸佛會等居士團體如
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,助念團亦相繼成立,此期間直到現在,為往生助念做了大量工作。《淨土聖賢錄?四編》、《近代往生傳》、《近代往生隨聞錄》、《現代
往生見聞錄》等廣泛記述了有確鑿證據的往生事跡,足以證明淨土宗助念對臨終關懷所作的重大貢獻。
過去,我們教內經正式成立的助念團為數眾多,目前正式有助念團的就不多了。我們都知道唸佛求生淨土法門,靠的是自力和他力兩種,他力是祈求阿彌陀佛的接
引,自力則是唸佛看平日的行持。自他因緣具足,淨土必生。但現在的教徒——特別是在家信徒的修行,障礙甚多,因此臨終一關至為重要。助念可以使唸佛行人於
疾病之中排除障礙,為被助念者加持阿彌陀佛聖號,可以使其身心愉悅,正念分明,壽未盡者早日康復,壽已終者捨報安祥。此為四眾佛子的出世之大事,不能等閒
視之。
近代淨宗大德印光大師的得力助手、靈巖山寺的德森法師,對往生有深入的觀察和研究。他曾親自試驗前人採用的多種唸佛方法之效果差異,比較臨終有助念、無助念之間的損益。法師的部分論述附印於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》書末,讀者看後,可進一步理解助念之重要。
因此,我們不管從求往生,還是從臨終關懷的兩個方面來看,重新組織或健全助念團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。新組織的助念團為便於工作和管理,一般地說應附屬於基層佛協、開放寺院或居士林。在寺院內部或佛教安養院中,可就地安排人員即可。
(資訊來源:摘自《法音》)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