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7-16 11:03
Jill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:前行--學佛的基本觀念(三)
<DIV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FONT style="color: DarkGreen; font-weight: bold;" size="5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 class="title">華嚴經淨行品講記:前行--學佛的基本觀念(三)</SPAN></FONT><BR><BR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 font-family: 黑體;" size="4">(資料來源: 華嚴的故鄉/海雲法師)</FONT><BR></DIV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 font-family: 黑體;" size="4"><BR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今天我們來解釋經題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意義,以前有一位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,他光是講《妙法蓮華經》的「妙」字,就講了九十天,人稱「九旬談
妙」。現在我們要談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光這個「大」字就無量無邊了。事實上不管哪一個字,若要從廣義上來講都講不完,所以只好從中略的部分簡單地給各位
介紹一下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首先可以將經題分成兩個部分來談,一個是「大方廣」、一個是「佛華嚴」。「大方廣」是境界,「佛華嚴」是能力,也就是說要我們用「佛華嚴」的能力來進入「大方廣」的境界。再把這樣的過程記錄下來,貫穿起來成為一個系統就稱之為「經」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DarkRed;" color="#cc0000" size="4"><B>「大方廣」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簡單的講「大方廣」三個字就是體、相、用的意思。體是本體、相是相貌、事相、現象,廣則是作用、妙用的意思。從體即能產生種種相貌,發揮種種妙用。但是體的本身卻是看不到的,只能從感受得之。而所謂「能看到本體」乃是用慧眼或心眼看到,而非用肉眼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本體就像風一樣,誰也看不到,可是怎麼會知道有風呢?譬如看到樹葉在動,就知道有風,但這只是一種事相;樹葉飄動得很厲害,就知道風很大,飄動得很微
弱,就知道只是微風而已。這就是一種感受。另外從作用上也可以看得到,譬如火爐上的火很旺,便知道風很大,如果火很微弱,就會拼命搖動扇子搧風,以免爐火
熄了。從這些事相與作用,我們大致可以瞭解到本體。而大方廣的境界就是要我們掌握住本體,進而展現種種事相,發揮無窮的妙用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<FONT color="#4169e1">許多人學佛喜歡講求神通、境界、變化,這都是「方」的意思,是境界的展現。但是事相的展現,有時候只是修行過程中所附帶的情況。</FONT>譬如雕刻木頭,在雕刻
過程中一定會產生木屑,有人會驚歎於如此巨大的木頭竟能變成細碎的木屑,但木屑只是副產品,並非主要的。另一種情況則是成就以後所能發揮的作用了。當木頭
做成筷子後,筷子的作用就產生了,總不會就直接拿樹枝、竹竿當筷子吧!還是要經過削、磨的過程才能完成。所以在成型的過程中有其附帶的產物,如果我們執著
在附帶的地方,就是迷信。但是在成熟以後所發揮出來的另一番作用,就是真實的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<FONT color="#4169e1">神通不是不可得、不可求,它只是成就過程中前面的那一段,那一段是人家不要的,可是你會去執著它。後面這一段卻是要在成就以後才會有的,而要達到成就
的目標,就要花相當大的功夫了。所以對修行人而言,要以證得「大」的本體為目標,不在於求神通作用,也不是不求,而是不必求,到時候自然會有。譬如完成筷
子後,筷子的作用自然出來,完成碗盤後,碗盤的作用也自然出來。這些都不必求,就看你在因地的時候要把它修成什麼樣子,到時候功能自然會發揮出來。這是第
一層意義。</FONT>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DarkRed;" color="#cc0000" size="4"><B>人生的本體就是肯定自己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現在站在我們人生的立場來學佛,其本體又是什麼呢?人生的本體就是肯定自己。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忙碌,你是不是曾經靜下來想過,在這忙碌的一生中,有
哪些事情是真正為自己而忙的?大抵國中一、二年級以前的小孩,純粹是為自己而忙,他們為自己吃、為自己玩,不會去管大人的世界。高中以後就很少為自己了,
即使自認為是為自己的那個部分,也已經在潛意識中被社會所轉移了。那些當董事長、理事長、立委的,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為自我而努力,實際上早已被社會價值給
架走了,而都是社會的、別人的、外求的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怎麼說是為別人的呢?就是一個社會的潛意識告訴你向那邊去追求,如此你才能得到一種自我滿足感,而這個自我的滿足感,當你有福報的時候,確實可以滿
足,當福報不足的時候,就成了自我的恐懼感。滿足與恐懼是相對的,福報到了就滿足了,福報不到就追不到、要不到,就造成恐懼了,患得患失的心也因此而產
生。這一切都是「自我」的作用,人的一生往往因為如此而終其一生統統向外,為別人做事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一個人從懂事以後就是業隨身的時候,一切都為別人而忙碌。學佛就是要讓我們「翻迷成悟」,所以一定要真正的學佛,而不要學一個儀式的佛教,也只有在學
佛的時候,才是真正為自己做事的時候。大家冷靜想想是不是唯有學佛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?所以做功課的時候不要為菩薩而做,否則那還是為別人而做。不管是人
天福報也好,出離三界的功德也好,總之要為自己而做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DarkRed;" color="#cc0000" size="4"><B>真正想為自己做事,只有放下身心世界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怎麼為自己做呢?首先必需放下身心世界。不是為了展示給別人看的,也不是為了要讓大家都知道,完全是求自己身心的安詳,為使自己在這紛紛擾擾的社會中
求獨立。現在這個社會,大家都互相依賴,常常被架著走,都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。所以真正想為自己做事,只有放下身心世界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<FONT color="#4169e1">什麼是放下身心世界?就是在內心裡頭不要存有任何一點意識形態的影子,什麼是意識形態?譬如說我是中國人、我是佛教徒、我是爸爸、我是媽媽、我是老
闆…等,能不能統統放下、統統沒有。我做功課是因為業障深,這是意識形態,為什麼誦《華嚴經》,因為福報較大,還是意識形態。這些都要放下,做功課就是做
功課,沒有為什麼。要以這種心態來做,才是真正的功德,才是為自己累積資糧的時候。講是這樣講,做起來可不容易啊!意識形態若真能完全放掉,那我執、法執
都快破了。破我執證阿羅漢,破法執則是法身大士了。但是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前進。</FONT>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各種的意識形態常會在我們的習慣上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。譬如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下,坐的是沙發,睡的是彈簧床,要盤腿打坐誦經時,下面一定會墊個軟墊。
要是在從前,睡的是木板,那麼席地也就坐了,頂多墊兩個磚塊,這些都是潛意識。要打坐,很自然的那個打坐的模式就出現了,要誦經,誦經的模式就出現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這些模式、印象就是意識形態,一下子要統統去除,現在還做不到,這不要緊,但是在最近這段時間,最煩惱你的事就應該設法放下了,不要讓它來干擾你。像家裡有小孩的考期到了,這類的煩惱都不要帶進來,暫時放一邊,以清淨心做完功課再迴向給他,至於有沒有那種殊勝不可思議的情況,不用去管,只要這樣做就是
了。這才是趨向解脫的方法。所以所謂「本體」,就是指要我們的身心能免於生活中的種種束縳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學佛並不僅指心理的改變,還包括身體的改變。心理的改變叫「慧解脫」,身體的改變叫「心解脫」,是身心世界徹底的改變。以打坐為例,剛開始從初住、細住到欲界定、未到定,乃至真正進入禪定的時候,欲界的四大要轉變成色界的四大,八觸十功德,經過八十個步驟,全身都改變了。所以一進入初禪定,鼻根、舌根
就不起作用;進入二禪定,則六根不起作用。修行就有這種殊勝之處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我們自己在做調整的時候,一定要先把心給降伏住,之後才能感受到意識形態操縱著我們絕大部分的生活。這一點一定要設法破除,當然一下子不能全改過來,但是可以一點一點慢慢轉變。如果連這一點警覺性都沒有的話,那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很難進入狀況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DarkRed;" color="#cc0000" size="4"><B>完全展現生命本質,正是華嚴的最終目標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這種真正、徹底的改變,讓生命的本質完全展現出來,正是華嚴的最終目標。可惜我們現在的生命都不是本來的樣子,而是生活在社會制度的規約下、別人的陰影中。表面上看起來很自然,實際上卻是對立的。而我們並不知道,因為多少年來都是這樣過的,即使不贊同,也不知該如何反對,只好一直這樣走下來,人性也因
而扭曲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社會的法律與規範,站在個人的立場來看,不見得都有其必要,但若站在社會制約的立場來看,倒是需要配合的,因為這是全體的運作關係。譬如在國家音樂廳
裡聽音樂會,如果嗑瓜子,當場會被人制止,在這個地方,個人不能展現自己的自由,因為會造成破壞,所以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同樣地,佛寺中的大雄寶殿也是一個神聖莊嚴的地方,以至於講話都要低聲細語,甚至還有規定大雄寶殿之內不可講話。這實在不合理。想想看,寶殿本是我們
內心的展現,學佛是要讓我們的內心充滿生命的能量與喜悅,心中難道不能感到歡笑嗎?如果心中能感到歡笑,何以在寶殿不能笑?這原本是人類最喜悅、最歡樂、
最具欣慶的場所,卻被規定不准講話,這就是一種制約,也自然的會在裡頭造成不准有一絲輕鬆的成分或是個體生命的存在,這是不對的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在寶殿裡見到佛菩薩而產生歡喜心,是很正常很殊勝的。許多人會在裡面哭,尤其是拜懺的時候,表示莊嚴殊勝。但笑卻不行,為什麼笑就不莊嚴不殊勝呢?難道學佛以後都要哭嗎?這就是錯誤的制約,但這種制約卻相當普遍,使我們夾雜在社會的制約裡,產生了嚴重的自我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剛剛才提過,自我在順境時會有滿足感,在逆境時會有恐懼感。一般人為了免除恐懼,達到滿足的目標,往往會完全生活在形式上。譬如為了要達到滿足,銀行的存款必須一直增加,房子要一棟一棟的買,車子要一輛一輛的換,這也就證明了自我的存在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自我愈強的人滿足感會愈強,若滿足不夠,那恐懼感也一定愈重。同樣的,自我愈強的人愈有成就,他的恐懼感也就愈大。從哪裡可以看得到呢?大陸有個統計,以前窮苦的時候,沒有人自殺。現在開放了,國民所得提升了,自殺率也增加了。自殺來自恐懼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臺灣屬另一種情形:愈是有錢,愈是成功的人,愈要移民。凡是事業有成、當大官的,差不多都跑掉了。這都是恐懼。恐懼來自自我,當事業愈有成就,他就愈害怕,愈害怕就愈想保護自己。反而是小巿民沒有什麼好恐懼的,因為他沒辦法逃避,只有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淹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DarkRed;" color="#cc0000" size="4"><B>學佛,不要一直停留在儀式事相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所以說現代生活由於自我的存在,產生了如果成功便要求更成功,來保障現有的成功,這個更成功的追求便是恐懼的來源,人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是毫無價值的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要怎樣才能不恐懼呢?放下你的意識形態,什麼都沒有。坐在樹下也好,躺在陽台上或沙發上,一個人靜靜的沈思。放下一切身心世界,回歸本來面目,此時所
展現出來的是沒有恐懼,因為已經沒有了自我,也沒有所謂的滿足不滿足。其實現在的這個當下,存在就是最大的滿足。而我們所講的法身慧命,就是要去體會這一
刻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一個人個體的獨立性要自己去享受,別人無法分享,所以要懂得感受生命體的存在。這個存在並非靠外在的東西來證明,而是從內心去尋得。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獨立性,只有在純粹完美的智慧中才找得到。如果能存在在這樣的境界中,那要起什麼妙用,展現什麼境界,都可以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談到這裡就比較深、比較枯燥了,但佛法的終極目標就在其中,希望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,不要一直停留在儀式事相上。儀式佛教有安心、安慰自我的作用,因為自我會產生恐懼,只有藉著一個可以使人免除恐懼的寄託來安頓自我。然而自我還是存在,你仍舊不能了脫生死、出離三界,希望大家能深深的去體會。<BR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SPAN></FONT>